英國《金融時報》1月1信用卡代償3日文章 原題:深刻反思一戰教訓 反思歷史能否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當下麵臨的問題?如果能的話,今年的一戰爆發百年紀念活動,可能為全世界帶來一項巨大的福祉——促使當代政治家更多地反思薩拉熱窩事件,少花些時間擔心“慕尼黑危機”。
  當然,“薩拉熱窩事件”和“慕尼黑危機”分別是指一戰和二戰爆發前的兩場外交危機。然而,這兩起事件一直被用來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外交事務處理方法的依據。如果領袖們警告人們要嚴防“慕尼黑危機重演”,那麼房屋二胎他們幾乎絕對是在主張對挑釁行為採取強硬手段——通常是通過訴諸軍事手段。但如果領袖們提到“薩拉熱窩”,那他們就是在提醒人們要嚴防戰爭爆發。
  史學家通常認為,在1938年慕尼黑危機中,英國和法國對希特勒的姑息是個嚴重的錯誤,這種綏靖行為導致了大戰的爆發。相形之下,191西裝外套4年夏天,奧地利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後引發的一連串事件,讓大多數歷史學家感到震驚——他們驚異於歐洲居然那麼毫無顧忌地就滑向了戰爭。在講述一戰爆發的引人入勝的新書《戰爭終結和平》中,瑪格麗特•麥克米倫哀嘆道:“1914年世界政壇的所有關鍵人物中,沒有一個稱得上是偉大和富有遠見的領袖,沒有一個有勇氣挺身而出,抵擋住把世界推向戰爭深淵的壓力。”
  或許是因為二戰距離今天更近,自1945年以來主導西方思維的是“慕尼黑”褐藻糖膠。去年夏天,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就採用了“慕尼黑”思維。他說敘利亞使用化學武器一事無異於一場“當代慕尼黑危機”,並呼籲西方對阿薩德政權發動導彈打擊,以必要地展示決心。
  事實上,“慕尼黑”思維債務整合曾在無數事件中導致西方領袖做出錯誤決策,但這看上去並未影響這種思維的流行。1956年,時任英國首相安東尼•艾登以綏靖政策曾導致希特勒崛起為由,與埃及總統納賽爾針鋒相對,並派遣英軍參與了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也以防止慕尼黑危機重演為由,繼續積極介入越戰。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支持者也以同樣理由,呼籲對薩達姆•侯賽因採取軍事行動。在所有這些例子中,西方都毫不手軟、堅決果斷地使用了武力。但事後看來,這些衝突都是大錯特錯的。
  相形之下,在1963年,古巴導彈危機幾乎讓美國和蘇聯發動核戰爭之際,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沒有像顧問們強烈建議的那樣採取軍事行動。肯尼迪參加過二戰,也經歷過慕尼黑危機。但在做出決定的那一刻,盤旋在他腦海中的或許正是薩拉熱窩事件。麥克米倫指出,在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前不久,肯尼迪在讀的一本書是巴巴拉•塔奇曼的《八月炮火》——講述一戰的經典之作。
  環顧當今世界,薩拉熱窩事件重演的危險,看上去比慕尼黑危機重演的危險更迫在眉睫。沒有哪位獨裁者威脅要橫行國際——巴沙爾•阿薩德的野心似乎只局限於在敘利亞繼續執政。但如同1914年前不斷崛起的德國與周邊鄰國發生對抗一樣,如今正在崛起的中國也與多個鄰國——特別是日本——發生了爭端。
  昔日戰爭的慘痛記憶損害中日關係,正如一個世紀前,普法戰爭的記憶讓德國與法國積怨難消。1914年,當時的傳統世界霸主英國之所以被卷入戰爭,正是因為它與崛起中的德國互為對手、並且與法俄結為了盟友。如今的危險是,因為擔心中國的崛起,與日本結盟的美國可能被卷入亞洲的衝突。
  1914年,各國領袖迫切地想要展示強大力量、保護自己的“榮譽”,因而無法從衝突的邊緣抽身後退。假如中日緊張關係再次升溫,反思薩拉熱窩危機,或許能讓當今的領袖避免落入同樣的陷阱。可惜,當今許多政治領袖在和對手國打交道時仍然懷著“慕尼黑心態”。在東中國海問題上,中國和日本都將不甘“示弱”,雙方都不打算退後一步。美國也擔心,如果不拿出強硬姿態,將有損於它的“信譽”。奧巴馬政府的一名高官去年曾對我解釋說,儘管他覺得中方反對美國海軍在靠近中國海岸的海域巡航可以理解,但美國無法停止這類巡邏,因為這會顯得軟弱。
  這是4歲孩子在集體游戲中的邏輯,大人常鼓勵他們不要這樣想。但遺憾的是,這種邏輯似乎仍在主導著人們處理國際事務的思維方式。
  要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慕尼黑心態”,需要真正轉變思維方式。今年應當會有許多關於一戰的紀念活動,如果能促使世界各國領袖採取更溫和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對手國,這些活動或許就能達到這個目的。一戰爆發一百周年紀念正處於一個重要時刻——眼下東亞局勢趨於緊張、中東衝突也在擴散。希望這波紀念活動能為全世界帶來一些福祉。
  譯者/吳蔚  (原標題:一戰爆發100周年:謹防“慕尼黑思維”複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m84wmspm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